最怕改壞名,對於酒來說是否同樣重要?
人怕改壞名,酒又是否也怕改壞名? 多年前在大學修讀市場學的時候,教授選擇可口可樂作為例子,可口可樂的成功之處是名字改得好,主要是英文的發音,讀起來令人覺得好像咕嚕咕嚕地痛快地飲.最重要還有一點,就是名字易記.
在葡萄酒的名字上,有一些名莊酒很容易記,就算是法文,中國人也不會記錯.最佳的例子是Lafite Rothschid,國內人都稱之為拉菲,其他的一級名莊,例如是Mouton Rothschild,國內稱為木桐,Latour 稱為拉圖,這些都是很順口的名稱.
最多人記得的是五級莊的Lynch-Bages,香港人稱之為靚次伯,嚴格來說,法文的讀音不是真的是靚次伯,只能說是75%接近,但既然香港人熟悉靚次伯,酒莊興奮也來不及.筆者記得該酒莊在大堂更為此而掛一幅靚次伯的圖像.
法國有一些的酒莊名字真的很難令人記起來,例如是Dutruch Grand Poujeaux,法文的讀音真的考起不少人.不單止是法國,意大利和德國都有難讀的酒名,尤其是後者,有些根本是德文的字母,不應用英文來解讀的.這些的歐洲葡萄酒在香港比較難大眾化,也是因為在本港人眼中,名字不夠通順.
澳洲的酒名也很有創意,而且易記,例如Two Hands,一雙手,簡單不已,又例如是Mad Fish,發神經的魚,這些的酒名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,卻勝在易記.此外,對於只懂英語的消費者來說,看一次便記得.
有一些的葡萄酒名,過份取巧,反而弄巧成拙,例如是意大利一個稱為Lazio的酒區,酒莊以Cabernet為主的葡萄釀成酒,在美國推出市場卻用了這樣的名字:If You See Kay,這一串的字表面看來沒有什麼問題,也看不出有何特別,不過只要是讀得順口的話,立即會覺得它好像是一個英文的粗話的四個英文字母.
美國的New Hampshire認為酒名有問題,不應在店鋪宣傳.如果仔細一點去番查一下,If You See Kay的老闆所擁有的莊園Hundred Acre,在美國售價是數百美元,而惹來非議的If You See Kay只售20 美元.究竟這個酒名的靈感是怎樣來的,真是耐人尋味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