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、舊世界酒,還值得比較下去嗎?
新世界與舊世界產酒國,真的勢不兩立嗎?如果真的有勢不兩立的情形,都只是在愛酒人士之中,對於酒廠,只會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上,會出現競爭和比較。
對於品酒人士,習慣飲舊世界酒的人,例如法國和意大利,大多認為新世界的酒缺乏那種世代相傳的釀酒技術,尤其是到訪過這些產酒國的釀酒廠,更會深受那些歷史建築影響,加深那種歷代相傳下來的釀酒技術。只要再到訪新世界的釀酒廠,那裡的新建築、新技術、好像效能是放在首位,難免會認為新世界的釀酒缺乏傳統的釀功深度,加上氣候上的差異,葡萄酒的風格有著豐富而突出的果味,那是舊世界不常見的。支持新世界酒的人,又覺得舊世界的酒保守,欠缺新意,尤其是在酒標設計上,更是傳統。在世界葡萄酒市場上,兩者的確拚得激烈。但兩者之其實有很密切的關係。
在十六世紀時興起的殖民地主義,對今日的新世界酒國家影响很大。當南美洲被西班牙侵據時,由於葡萄酒與宗教有很密切的關係,種植葡萄及釀酒是重要的項目。在1522年,西班牙人開始在墨西哥種植葡萄。
秘魯及智利在隨後的數十年,也有種植。而南非是1655年由荷蘭人最初傳入。美國在1619由英國人在維珍尼亞開始培植,但在種植初期,遇到重重障礙,尤其是對真菌的感染,缺乏認識。後來在西岸由傳教士在1670年代引入,繼而向北發展,在1820率先在洛杉磯種植,到1850才在今日著名的Napa 和 Sonoma栽種葡萄。
澳洲是全憑來自歐洲的新移民,在十八世及十九世紀把葡萄帶進境內。新西蘭的葡萄則由澳洲的傳教士在1819引進去。這樣說來,新世界的葡萄不是來自舊世界嗎?
葡萄酒的特點或風格,可從不同的年份,地區和氣候、釀製工夫互相配合而成。就算是相同品種的葡萄,酒香和味道都有分別 。新、舊世界在土地上也有分別。在種植方面,新世界由於地大,每株葡萄及每行葡萄的距離都比舊世界的寬闊一至兩公尺。歐洲的地較貴,又因地理原因,有些葡萄園須要建於斜坡上,到採擇收成或剪技整理時,路窄地斜,根本不可能用上機器,非倚懶人手不可。這有分別嗎?答案是絕對的。在進入冬天的時候,修剪樹枝的技巧,會影响葡萄樹來年生長,樹之間的距離,在競爭泥土養份時,亦會影响葡萄的果味發展。
新世界不單止土地充足,氣候也比舊世界優良,陽光充足,加上沒有限制灌溉,種出果香甜美的葡萄,不是什麼難事。可是,正因為大家的葡萄品質都有一定的水準,有些酒廠要在葡萄質量上再下點功夫,所以會仿效舊世界,把種樹的距離收窄。又堅持全人手管理。
舊世界的部份酒莊眼見經濟效益要上調,也開始採用機器 。近年兩個世界的釀酒專業人仕經常交流,在技術上,其實已拉得接近。那麼兩者之間,最明顯分別又是什麼呢?新世界的酒莊,沒有舊世界的嚴格管制,勇於賞試。首先是利用可控制温度的不銹鋼器皿來釀製白酒,這樣可保存新鮮白酒果香,這是新世界澳洲的發明。在上世紀的60年代,法國的波爾多已經也開始引入這種科技。兩者在釀酒的投術交流上,一直都沒有停止過。
新世界的勇於嘗試,可以看這個例子,把Cabernet Sauvignon 與 Shiraz 混合釀酒,這幾乎是澳洲獨有,還有那有汽的Shiraz,在舊世界恐怕絕不可能。在舊世界,政府訂下了嚴格的規條,就以法國為例,Pinot Noir 不會是Rhône 出產的酒,而是Burgundy。另外最佳例子是對酒定下的等級。法國的Appellation d’Origine Contrôlée,意大利的Denominazione di Origine Controllata e Garantita (DOCG),這些都是新世界酒沒有的。新世界如澳洲使用的Geographical Indication (GI),有點倣效法國以Bordeaux、Loire Valley、Alsace等去分別酒區,事實上是想令消費者易於選擇。
法國曾經建議推出的酒級 Vignobles de France,這其實是vin de pays,比vin de table 高級一點。但特別之處,是這等級的酒,容許用來自不同酒區的葡萄混合釀製。以前只有一般餐酒即vin de table 可以混酒,但招紙上不能提及葡萄品種、產地來源和年份。Vignobles de France 可在招紙上提及最多四種葡萄,仍然不能提及appellation ,目的是要向新世界跟風,還是收成過多,葡萄實在沒有新渠道消化?
無論如何,這樣看來,愛好葡萄酒的人仕,對新、舊世界的酒,應漸漸除下偏見了。